“???就這?陳書記,這就是你說的無中生有的致富手段?”
張二蛋指著桌上那些袋子一臉失望。
陳陽神秘一笑:“沒錯,這就是無中生有的致富手段。這就是藏在三座大山里的無價之寶!”
張二蛋一臉嫌棄地隨手拎起一個袋子里的一根薺菜,難以置信地看著陳陽。
“陳書記,你跟我說這……這是無價之寶?你可別逗我,我雖然只是中專畢業(yè),但薺菜、婆婆丁、小根蒜,我從小吃到大的,這玩意,老拐叔家都拿去喂豬的!”
車老拐算是村里除了劉富之外威信比較高的了,條件在村里也算最好的幾戶人家之一,因為年輕時干活摔傷了腿,落下了后遺癥,一條腿始終一瘸一拐的,因此老人都叫他車老拐,年輕人則叫他一聲老拐叔。
車老拐脾氣沒劉富那么直,一直跟劉富搭班子管理村委,算是比較圓滑的一個人,而且是村里唯一的養(yǎng)豬戶,村里的肉大多都在車老拐這買。
沒這條件他也養(yǎng)不起三個兒子。
陳陽一臉無奈:“什么喂豬,這可都是寶貝!”
張二蛋又狐疑地拎起根刺嫩芽:“這也是寶貝?這玩意可有毒!前些年報紙都說了,島國專家說這玩意有毒,不能吃!”
忽然他恍然大悟:“我明白了,陳書記,你是不是要開個豬飼料廠?”
陳陽十分無語,他不打算跟張二蛋磨嘰了,簡直對牛彈琴。
至于那所謂的刺嫩芽有毒,前些年確實電視和報紙上都說過,據(jù)說島國營養(yǎng)專家說這東西有毒,不能多吃。
結(jié)果全國人民還都信了。
可陳陽這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,就要燒在這刺嫩芽上。
因為陳陽清楚地記得,前世大概二零一零年的時候,他看過一篇東北的新聞報道。
刺嫩芽在全世界范圍內(nèi),也只有我國的東北地區(qū)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、以及中部地區(qū)的一些山區(qū)里存在,島國和南韓偶有分布,但極少。
那篇報道聲稱,每年大小興安嶺地區(qū),都會出口島國和南韓大量的刺嫩芽,據(jù)說貿(mào)易商人的收購價在二零一零年已經(jīng)達到了將近兩百元每千克。
此時回想起來,陳陽才終于明白為什么幾年前島國專家說刺嫩芽有毒,原來這有毒消息一出,全國沒人吃了,因此就都賣給他們了!
好“歹毒”的算計??!
不過這不重要,本身這東西產(chǎn)量極少,而且全國也只有那一點點,老百姓食譜里也壓根沒這東西。
可是既然這臨江村的山里有,那這就是一條致富之路啊。
如果眼前有一斤刺嫩芽,并且確認沒毒,你隨便問一個村民:你是選擇炒雞蛋吃了,還是賣一百塊錢。
那一百個村民會有九十九個毫不猶豫地選擇賣掉換一百塊錢。
經(jīng)過一整天東西北三座大山的粗略探尋,這座最大的北山,漫山遍野的都是灌木科的刺嫩芽,陳陽保守估計,就這五六月份刺嫩芽最嫩的季節(jié),怎么也能摘個幾千上萬斤吧?
這可是一筆很可觀的收入了。
可是,賣給誰呢?
國內(nèi)肯定是沒人要的,就算有人吃,國人也沒吃這東西的習(xí)慣,沒多大市場。
買賣想要賺錢,不是看你有什么,也不是看你多便宜,最主要的是看消費者需要什么,陳陽深刻地知道這一點。
于是,他第二天整理了一背包的刺嫩芽,坐著張二蛋的摩托車,踏上了去省城的路。
在鎮(zhèn)客車站與張二蛋分別的時候,陳陽才想起來還沒告訴劉富,得告訴他一聲,否則太不尊重了。
“二蛋,回去慢點騎,對了,告訴劉叔和老拐叔一聲,說我去省城一趟,給大伙找財路去了?!?
“唉,好嘞!”
張二蛋騎車往回趕,至于那“給大伙找財路”,張二蛋是真沒當回事。
刺嫩芽漫山遍野都是,那玩意老拐叔連喂豬都不敢,他分明看陳書記背了一大包的刺嫩芽走的,那玩意也能賣錢?
瘋了,肯定瘋了。
果不其然,回到村里,張二蛋跟劉富知會了一聲,告訴他陳陽去省城了。
“小陳書記去省城了?”
“是啊,我送他去的客車站,說是去省城幫村里找財路去了。”
“噢,這樣啊,小陳書記有文化,有水平,還在省城上過大學(xué),去試試也行?!?
“可是……可是小陳書記他是背著一大包刺嫩芽去的?!?
“啥?”
劉富一臉的難以置信。
“他……去賣刺嫩芽?”
張二蛋點點頭,依舊一臉茫然。
“哎呀,這不瞎胡鬧么,那東西要能賣出去,那咱北山上漫山遍野的,咱村不早致富了!真是嘴上沒毛,辦事不牢啊?!?
可是又一尋思,劉富也怕自己見識不夠,索性進屋之后問起閨女。
“小慧兒啊,你在省城上大學(xué)的時候,也下過大館子吧?”
戴個小眼鏡的劉慧妍此時正在看書,有一搭沒一搭地跟她爸聊著:“去過幾回,都是同學(xué)過生日啥的,人家請的?!?
“那你們在大館子里,吃過刺嫩芽沒?”
劉慧妍一臉看怪物似的看著他爸劉富:“爸,你沒毛病吧?那玩意喂豬豬都不吃!”
劉富也沒跟閨女多解釋,只是無奈搖頭,估計這回小陳書記是瞎折騰了。
……
到了省城,剛下車,信心滿滿的陳陽有點傻眼。
他知道目前島國或南韓肯定要這東西,但去哪找呢?
他只做過平山縣的芝麻綠豆大的宣傳部主任,再有的經(jīng)歷就是老師了,做買賣他是真沒做過。
無奈只好先打電話找大學(xué)死黨梁俊輝了。
“老四,在省城呢么?”
“三哥啊,在呢,剛下去采訪回來,咋啦?對了,你前兩天不是說有個新聞么,咋沒信兒了?”
“啊,那事啊,到你家再說。在家沒?我剛到省城。”
“擦,咋說來就來啊,都沒準備,來吧?!?
晚上,同窗二人炒了兩個小菜,喝了點小酒。
幾年沒見了,梁俊輝黑了不少,估計是當記者風吹日曬的,也比上大學(xué)那會兒胖了,而且滿臉的絡(luò)腮胡子,二十七八的小伙子,弄得跟個三十多歲大叔似的,很是不修邊幅。
陳陽往嘴里丟了顆花生米:“我說老四啊,你上大學(xué)那會兒挺精致的啊,怎么造成這樣,你這鳥樣還找不找對象了?”
“擦,三哥你不懂,我們記者就得這范兒。三哥,怎么個情況,在縣里好好的,眼瞅著平步青云了,咋就忽然下村里了?”梁俊輝說著,舉起酒杯伸過來。
陳陽一臉苦澀,將啤酒一飲而盡:“唉,別提了,一言難盡,我特么都不知道咋回事。”
見陳陽不想說,梁俊輝也沒多問,兄弟之間就是這樣,你不想說,我就不問,但你說要幫忙,能幫你的絕對不含糊。
同窗之情,向來都是單純而真摯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