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本書小說閱讀網(wǎng)
當(dāng)前位置:首頁>言情>穿越之齊女之福小說最新章節(jié)(云外的云外)全文免費閱讀

第十二章 準(zhǔn)備工作

小說:穿越之齊女之福作者:云外的云外時間:2020-12-17 17:03:42

  到了晚間,爺奶他們回到家中,剛吃過晚飯,張家那管事的婆子便過來傳話,胡家一家子手忙腳亂,請到上座,端茶遞水,那婆子坐定,便將前因后果來意一一道出,說完也不等胡家有何反應(yīng),便自走了。

  一家人全都傻了眼,連那管事婆子什么時候走的也沒人注意到。

  什么?將家里水田盡數(shù)交給自家女兒安排耕種?免租免稅?自負(fù)盈虧?一個小孩子家如何懂得莊稼?還要在稻田里養(yǎng)魚?這都是什么奇怪的主意,早知道這丫頭能和張家人說上話,還不如早前答應(yīng)給她一畝水田,好歹不會這樣顆粒無收,還要惹的全村的人看笑話。

  可現(xiàn)在說什么都晚了,種的是人家的地,人家說怎樣便怎樣,且這些主意還是自家女兒出的,自家又有何話好說。

  一家人圍坐在桌邊,一片無聲。

  楊菲爾低頭不語,能說什么呢?解釋?保證?承諾?現(xiàn)在說來都無濟(jì)于事,家里人不會相信,那么不如沉默,一切交給時間。

  良久,楊菲爾語氣怯怯又無比堅定的開口:“爺爺奶奶,爹爹娘親,大哥,我主意已定,開弓沒有回頭箭,眼下正是泡種育苗的時候,咱們要抓緊時間了,否則錯過了季節(jié),也會影響收成的?!?

  胡老爹嘆了一口氣,道:“本以為你小孩子異想天開說著玩,可你怎么能將家中的全部田地拿去玩呢?九畝水田啊,那可不是開玩笑的事,那張家可以一句話就將這九畝水田當(dāng)做謝禮送給你玩上一季,可我們窮人家怎么能拿九畝地的收成不當(dāng)一回事呢?那可是我們一家子一年的吃穿用度啊?!?

  說罷站起身來,離開桌子,王氏也嘆了一口氣,起身跟上,老兩口徑自回臥房去了。

  大胡沈氏悶坐不語,楊菲爾看他兩人愁眉不展,心下不忍,安慰道:

  “爹,娘,你們放心,我并非胡鬧,無論是插秧之法或稻田養(yǎng)魚,我都心中有數(shù),自有道理。退一步說,就算不成,好歹還有賣蝦一項收入,也不至于會叫一家人餓肚子不是?”

  說著,還訕笑著去搖了搖沈氏的衣袖,沈氏無法,伸手拉住女兒的小手,道:

  “秀兒,你自小體弱,沒有下過一天地,怎么知道這種地的艱難,你的新法真要可行,祖祖輩輩里,那么多好的莊稼把式,就沒有一個能人能想出那法子?把好好長在地里的秧苗連根拔出,又重新栽種,不說這樣實在是多此一舉,勞民傷財,單這一拔一栽,就會傷了多少秧苗,挪個地方重栽下去,就一定能活?能活多少?唉!”

  沈氏說著,重重嘆了口氣。

  楊菲爾的手一時被握在沈氏手中,心里十分不自在,好不容易等到沈氏說完,趁機(jī)抽脫開來,藏在桌下用裙子使勁的搓了又搓,只搓的手發(fā)熱發(fā)疼,那心里的不自在才好過一點,心里知道這是老毛病又犯了,恐須得一兩天才能慢慢忘掉這種不好的感覺。

  桌上又是一片靜默,胡康看看妹妹,又看看爹娘,想了半天,也不知道如何勸解,只得依舊保持沉默。

  雙胞知道今天家里發(fā)生大事了,可又一知半解,懵懵懂懂,哪里會說什么。

  一家子呆坐了半晌,只聽大胡終于開口道:

  “現(xiàn)在說什么都沒有用了,姑且就聽秀兒的吧,既然她主意已定,想必也知道怎樣安排,且試上一季,看看成效如何,如若試成,皆大歡喜,若是不成,大不了被人嘲笑上幾年罷了?!?

  又道:”秀兒說的對,好歹有了賣蝦存的那些銀子,一家人至少一年之內(nèi)終究不會餓著肚子?!?

  說罷,便站起身來,和沈氏拿著油燈去倉房里將一口袋稻種扛出來,說道:

  “明天天好,先將這些稻種曬上兩日,秀兒你就負(fù)責(zé)看管,別叫鳥兒啄了?!?

  楊菲爾連忙站在來口中應(yīng)是,知道大胡已經(jīng)拍了板了,稻種就要提前泡上了,那么從現(xiàn)在起,她的計劃就算正式啟動了,心中不由歡喜激動起來。

  又想到未知的前景,畢竟都是些旁觀經(jīng)驗,缺少實踐,又有些忐忑不安。

  就這樣一晚上五味雜陳,勉強(qiáng)睡了。

  第二天開始,一家人就開始忙碌起來,賣蝦照舊,其余人先去整那塊旱地,原本是準(zhǔn)備種上山芋,這些雜糧收成好,種上一畝能收三四千斤,但眼下需按照秀兒所說的方法,將這土塊地隔出半畝,來做秧田,只余下半畝種山芋了,等秧田出來,再看能種點什么吧,眼下只能如此。

  將備作秧田的半邊先鋤了一遍,揀出殘茬、礫石、雜草,將田土做細(xì),又加高了田埂,放水進(jìn)去,使水超出田土一指節(jié)的高度,撒上肥料。

  等稻種曬好,當(dāng)晚大胡叫胡康進(jìn)倉房去,再拿出兩個空口袋,將那約有一百斤的稻種分到三個口袋里,拿到廚房的灶下,澆上水,靠墻放著,等著發(fā)芽。

  兩天過后,大胡見抓出來的稻種已經(jīng)破胸吐白,便在家中攤晾開來,只半天的時間,稻種摸上去已不再粘手,一家人在家里吃了中飯,便帶上這些稻種去了秧田,將稻種撒到田里。

  只一個時辰便撒完稻種,一家人站在田埂上一時有點怔忡,看著諾大的一塊秧田,隔著薄薄的水面,依舊清晰可見顆顆稻種吐著白芽,靜靜躺在泥床之上,密密實實,越看心中越是沒底,這樣的方法實在叫人匪夷所思。

  楊菲爾卻看著很有親切之感,這才是種水稻該有的樣子,這熟悉的場景是每年農(nóng)民們希望的開始,是豐收的保證。而現(xiàn)在,楊菲爾想:這樣的技術(shù)在這異世,也定會給這里的農(nóng)民帶來豐收和希望。

  當(dāng)下還需將人力插秧機(jī)制造出來,這種小機(jī)械,特別適合大型機(jī)械無法進(jìn)入的山地或丘陵地帶使用,某寶上有賣的,小千把一臺,前世外婆家就有一臺。

  因為好奇,楊菲爾曾仔細(xì)研究過它的工作原理,如今,那些零件構(gòu)造在腦海中歷歷在目,不過前世那插秧機(jī)是鋼鐵所制,之前考慮到工藝繁瑣,那時楊菲爾就決定先做一個木制的,不圖他結(jié)實耐用,先將東西做出來確定能用就好。

  于是將每個零件畫出,每日與爹爹幾人在家中打制組裝,慢慢調(diào)整,好在是木制,錯了也好改,忙活半個多月,終于這異世的第一臺人力插秧機(jī)橫空出世,用長茅草實驗,分秧精準(zhǔn),就是插到泥里好飄秧。

  考慮到可能是木制材料重量不足,機(jī)子無法墜底穩(wěn)定,于是又找到鐵匠鋪,打了一個鐵的底座,拿回來綴在底盤上,再一試用,果然問題迎刃而解,放入倉房,只等插秧時使用。

  自那日傳話起,張家的管事婆子每日都會過來胡家,早上九點過來,十一點回去,下午三點過來,五點回去,來了只詢問楊菲爾今日有哪些安排,做哪些事情,具體怎么做,一一記在一個簿子上面,以便回去交給張夫人檢閱。

  而那張小公子剛好和管事婆子打了一個時間差,每日午時頭便準(zhǔn)時到胡家,因為即使在田莊上,張家的文武師傅也都隨行在側(cè),功課一點不落。

  早上六點起床,洗漱、早餐,接著便由夫子帶著晨讀背誦解文,至九點半稍事休息吃點心后,武術(shù)師傅便早已候在場中,教他練習(xí)拳法劍術(shù),到十二點方能下課,中間允許吃飯休息兩個小時,未時中接著說文解字至申時中,可以休息吃點心半小時,接著是弓箭騎術(shù)的課程,日長時可到晚上八點,日短時也要到晚上七點,必至天黑。用了晚飯,夫子還要過來講課陪作業(yè)至晚上十點,方能洗漱休息。

  每月逢十可以休息一天,故而平日里只有中午那一個時辰可以好好利用了。

  這些時間是依據(jù)楊菲爾在古代時的又一項發(fā)明而了解,因為實在受不了每回想看個時間,都要跑到村中祠堂去看日晷,且嫌不夠精確,楊菲爾便自制了一個折疊式的日晷。

  將兩塊半厘米厚六厘米邊長的正方形榫卯形穿在一起,鑿出陰陽卡槽,使之可以像個木頭盒子,內(nèi)以細(xì)麻繩做鉸鏈連接上下兩個盒蓋,打開最大約呈135度角,上面盒蓋上畫上五厘米直徑的正圓,依次刻上像現(xiàn)代鐘表那樣的十二個時間刻度做晷面,角度和刻度依據(jù)祠堂門口的石質(zhì)大型日晷,正中一根細(xì)鐵簽做晷針,可收,也可扳起來與晷面垂直成為一個小型日晷,以便自己計算時間。

  不過陰天和晚上還是沒有辦法,最終還是讓大胡從集上買了一個漏壺,這可是家里的一項大開支,足足花了二兩銀子,可是女兒要也沒法子,只得買回來,于是,楊菲爾的折疊式日晷便只供家里人外出時使用,倒也方便。

  每日十二點一下課,張小公子也不知疲累,帶著張安一溜煙的由東至西穿過整個湯家村,直奔胡家。

  而此時,胡家的中飯已經(jīng)做好上桌,張小公子只需進(jìn)門,就可直接上桌吃飯,不知是隔鍋飯分外香,還是這胡家小丫頭手藝實在是好,就是覺得比家里廚娘做的菜好吃,還有好多新奇的菜式,令張小公子日日嘗新,贊嘆不已。

  

手機(jī)上閱讀

點擊或掃描下載